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,中国经济进入复苏阶段,生态环保企业如何在疫情常态化下找到发展机遇与动能?

2020-08-20 00:00:00 · 新华能源 阅读:1451
   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,中国经济进入复苏阶段,生态环保企业如何在疫情常态化下找到发展机遇与动能?

   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,中国经济进入复苏阶段,生态环保企业如何在疫情常态化下找到发展机遇与动能?

    生态环保企业的投资环境、项目储备、技术研发、资金支撑都会面临新的挑战。在项目推进上,要一手抓防疫,一手抓施工组织,还要考虑上下游供应和链接,成本增加,难度增加。许多生态环保类的企业也开始思考转型,纯施工类企业想转向投资类;投资施工类的想转向投资施工技术类;投资施工技术类想转向细分行业全产业链;全产业链企业还想转向一、 二、三产业联动。生态环保企业的每一次转型都是凤凰涅槃,他们的总体研发投入在1%—2.5%之间。低于高新技术企业3%的水平。没有核心技术的转型终究会归于沉寂。

    危机后的机遇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态环保企业的曙光。

    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。提高财政赤字率,发行特别国债,增发地方政府债,据预测,今年的专项债规模在3—4万亿元左右。政府债的7大领域投资中生态环保是重中之重。减费降税,加大卫生、环保领域的财政投入,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等对生态环保企业都是利好的消息。对企业投资采取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的方式大力支持。为企业减免养老、失业、工伤等社保费用。

    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。今年3月16日央行实行的定向降准,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,为银行让利企业提供了空间。银行间同业拆借报价超出市场预期,存款准备金率由0.72%下调为0.35%。贷款延期、对中小企业降低贷款利率,生态环保类部分项目还可以争取到长期限、低成本、有贴息的贷款支持(如国家储备林项目)。

    政府和市场的需求会一定的增长。这种增长是结构性的。总体看,生态环保投资是呈上升趋势的,2013年到2019年生态环保投资的复合增长率在26%左右。疫情后值得关注的领域很多:5G、大数据等新基建将会成为热捧;区域环境检测技术要求更高,需求更旺;城市环卫、城市功能提升、城市治理能力建设投入将会加大;水、空气、土壤治理、垃圾固废处理尤其是医疗危废物的处理会是一个新机遇;大健康行业会在预防、远程医疗、心理康养、医养与自然生态的融合方面结构调整、需求加大。

    新的并购、重组、联合会有一波档期。疫情促使行业“抱团取暖”。近两年,许多央企相继入主环保企业。疫情后的并购,可能会是战略、技术、资金、项目“四轮驱动”式的并购,长短结合,远近结合,大小结合的并购会有一波浪潮。

    在危机中育新机,在后疫情时代,面对负债大、期限长、盈利低的发展难题,生态环保企业将面临新机遇。

    把握政策机遇。一季度专项债发行1.08亿元,规模大,发行快,期限长,使用快。规模同比增长63%。仅1月份生态环保类专项债就达1015亿元,占比14.2%。专项债可以用作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资本金,同时也在医疗养老、生态环保、园区开发、教育等领域加大了支持力度。政府专项债有7大领域,生态环保企业几乎都可以找到商机。专项债充实资本金也为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保项目投资提供了便利。相对灵活的货币政策,对生态环保企业是一个调整负债结构的好时机,贷款再贴现和贷款延期解决资金暂时的困难,长远计,可以将贷款用长期转换成短期,低成本置换高成本资金,国际货币贷款稀释高财务费用。

    瞄准投资领域的“风向”。一是环境卫生监测和环保管家领域。这次疫情对区域环境监测尤其是社区、小区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防疫常态化更需要监测管理的常态化。生态环境部原则通过了《环境监测条例(草案)》,生态保护治理未来必然向生态保护提质增效转型,大数据远程监测和营运的运用空间很大。二是水供应、水处理、水治理。水供应具有相对垄断性,我国最大的供水企业市场占有率也没有超过5%,集中度低为行业并购重组提供了条件和需求,城乡供水一体化,供排水一体化大有作为。污水处理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,排名前10的企业市场占有率达27.2%。近几年,政府推动加上市场涌动,乡镇污水处理风起云涌。但是污水处理行业,重建设,轻营运;重城市、轻乡村;重规模,轻技术;重处理量、轻收集面的现象普遍存在,有的乡村污水处理率达不到10%,未来加快技术更新,提高处理能力,加强行业整合,实现城乡联动是污水处理后疫情时代的突破口。三是固体废弃物处理。2019年,全国200个大中城市一般工业废弃物产生量为15.5亿吨,工业危废物产生量为4643万吨,医疗废弃物产量87.7万吨。预计受新冠疫情影响,2020年全国医疗废物产量增幅将超过25%,市场规模达到67亿元。固体废弃物包括医疗废弃物处理,农林废弃物、废水治理,环保设备等是当下生态环保企业投资的机会。四是生态康养。国务院发布的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中指出,应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、旅游、互联网、健身休闲、食品融合,催生健康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,预计到2030年健康产业的规模将达到16万亿。未来以生态资源产业化开发为主的“区域生态康养”型项目将大有可为。

    调整好商业模式。一是公益和收益相结合,提高投资“含金量”。生态环境破坏易、保护难,生态绿色项目规模动辄数十亿元,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,而生态绿色项目具有重资产、长周期、低回报的特点,回报期往往都在5年以上,市场主体在投资该类项目时必须采取“丰歉互补,综合平衡”的思路,将短期内能产生现金流的项目和纯公益性项目打包实施,加快资金回笼。例如,将水污染防治和水厂打包、将垃圾分类收运和静脉产业园打包、将储备林建设和林下经济、森林康养打包,既能提高社会资本参与公益项目的积极性,又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。二是投资和运营相结合,提高项目的“生命力”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、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,决定了生态项目应该从全局角度寻求治理模式,只有投资、没有运营的生态环保项目往往是一次性的“交钥匙工程”,缺乏产业导入和运营管理,项目自身的造血能力也将极其有限。本次疫情就是一次现实的检验,从“治理”到“防治”,从“堵”到“疏堵结合”,关键在于运营管理和长效机制。未来,投建营一体化的生态环保项目将是趋势,全生命周期的治理和防护将是主流。三是发展与整合相结合,提高投资“含新量”。近年来国企力量的进入加剧了整个生态环保行业的竞争与整合,全国95家央企中,涉足生态环境产业的央企有53家,包括中节能、光大国际、三峡集团、葛洲坝、中国交建、中国建设等,几乎涵盖了环保产业的所有细分领域。生态环保类项目因商业模式不清晰的问题,现阶段项目盈利主要依靠施工反哺和技术撬动。伴随着行业的日益发展与规范,生态环境治理将逐步从追求工程结果到关注长远效益、从点源控制到面源控制、从被动防治到主动修复,在行业整合和市场出清加剧的背景下,兼具资金实力和核心技术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,拥有核心技术将是生态环保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。(湖北省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董事长 陈敬东)

声明: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,文字、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,橙电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,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。 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(2430586914@qq.com)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!我们尊重版权,也致力于保护版权,橙电平台感谢您的分享!

TOPS
  • 日排行 /
  • 周排行 /
  • 原创